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山东环保厅长回应高压泵深井排污:治水这么严还骂

一年前的今天,全国最热的新闻话题便是山东“高压泵深井排污”事件。山东在2003年就开始实行后来在全国十分有名的造纸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到后来大概形成了十五六个系列标准,最终形成了流域性治污标准。

张波。 (何籽/图)

编者按

当时漩涡中的山东环保部门如何自救?山东环保厅长张波得出的经验是什么?可能比较出乎意料的是,成众矢之的的山东,治水并不庸常,亦有出格之举。

灰霾天是越来越多了吗?国内何处空气不污染?吸烟和空气污染到底哪个危害更大?灰霾天不只宅,还能问!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与果壳网共同发起“关于空气的千问千答”活动,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南周绿色或是微信号“千篇一绿”获取链接提交问答。我们争取做你最坚强的知识后盾!

大家就认定高压泵深井排污肯定是存在,你说没查出来,那是你们跟污染企业相勾结,在隐瞒真相。当时我很茫然,也很着急。

我们直接摆在政务微博上,无论骂也好,批评也好,举报也好,山东省环保厅网站没有黑过任何一个网友。

在不知不觉之中,中国的环保有点脱离群众了,环保部门不善于做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在中国搞环保,不能就环保论环保,必须跟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相融合,融不进去,环保就走不通。

一年前,2013年2月,张波正经历一个特殊的春节:山东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网络风暴,网友一边倒地质疑潍坊企业使用高压泵深井排污。新华社、央视等媒体长篇累牍批评报道,山东一夜之间,成众矢之的。

一年后,2014年2月20日,这位山东省环保厅厅长旧事重提,已很坦然。他感慨当时山东变成官方信息无法传达出去的孤岛,反思民众不相信环保部门的根本原因,畅谈为何与微博大V握手言和。

这名52岁的博士级厅官,2000年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调任当时的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已是十余年的“老环保”。

在他治下,山东环保在国内少见的高调。治霾,先于国家出台地方版行动计划,先于国家给地市排名;治水,反其道而行之,制定比全国严格三倍以上的排污标准;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张波是背后的设计师。而延宕一年的高压排污事件,山东环保在微博上更是高调反击。

尽管企业排污、河流变色、地下水告急之类的新闻并不比其他省份少,但张波对任下治水依然自评颇高。他也有一个接地气的目标:让山东每条河流都能有鱼。

为了证明清白,我们加班加点

南方周末:“高压泵深井排污”事件对你们带来了多大的冲击?

张波: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当我大年初二看到那个网络消息时还不以为然,坦率地讲,从职业的角度,我第一感觉是不靠谱,高压泵向地下排污技术上很难,经济成本很大,而且容易被抓到,这样下来的结论是,如果有企业老板要这样做必须有三个前提,第一有经济实力,第二技术水平比较高,第三比较愚蠢,不怕抓。

我本来觉得事件很快就会过去,没有想到,到了初三、初四,此事经网络名人转发后就不得了,新华网对此措辞严厉的评论大概有五篇,中央电视台大概有三次新闻报道,还有各大报纸介入,迅速形成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大风波。

那时我们没有多少思想准备,如何应对更是茫然。传统的工作方式是通过媒体通报,把事情公开就没事了,但这件事不是这样的。

南方周末:为什么会愈演愈烈?

张波:当时有三个概念被联系到一起,一个说中国大概只有3%的地下水是基本洁净的;再有说潍坊很多企业用高压泵排污;还有说已经形成了打井排污产业链。这三个信息联系到一起,很容易让人愤慨。

事实上,这里有一个容易混淆的事情,就是一般的地下排污确实存在,比如利用渗井、渗坑偷排偷放,这是常见的违法排污现象,尤其是渗井排污多见于“土小”企业,经环保部门打击后近年在山东已很少见到,而高压泵深井排污,我们确实没见到实例。事实上真正污染地下水的,主要是来自大大小小污染河流的下渗。

南方周末:最初你们只是当做网络传言吗?

张波:当这事演变成全国风波时,你就不得不重视了。我们在大年初五就派了调查组到潍坊,初十就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调查通报,说确实发现了一些违法排污现象,包括渗坑,但没有看到高压泵深井排污的实例。

那份七百多字的通报是实事求是,也是权威的,可发不出去,媒体只给我们发了四十多个字,题目叫“山东省环保厅未发现问题”。

南方周末:当时大家觉得山东护短心切。

张波:那段时间,为了证明清白,我们没日没夜加班加点,你说要挖开哪里,我们就配合你挖,有些企业确实被挖掘了,但没有发现一个属实的高压泵深井排污的举报。

大家就认定高压泵深井排污肯定是存在,你说没查出来,那是你们跟污染企业相勾结,在掩盖真相。当时的报道更多的是一些长篇大论的猜测、慷慨激昂的评论,可来自权威部门的声音却发不出来,当时我一度感到很茫然,也很着急,什么叫弱势群体,我们一下子就感觉到了。

爱这个国家,别拿这个赚钱

南方周末:后来山东省环保厅为什么选择在微博上高调反击?

张波:正是这样的情景之下,逼着我们跳水,建立政务微博,主动公开,而以前是没有微博的。我有个理念,实事求是天地宽,什么事都可以公开,大家把事情摆在桌面上说就行了。

南方周末:主动开通微博,局面有所好转吗?

张波:通过与网友与媒体的交流,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民间环保组织的理解,到对山东环保的支持。从刚开始的猜测,公众和媒体逐步回归到了理性。

南方周末:微博大V邓飞一直在公开表达质疑。后来声音小了,有评论认为是你们和邓飞和解了。

张波:事实上,邓飞先生帮了我们很大一个忙。记得我们跟邓飞先生的正面交流两次上了新闻头条,我们要公布的信息也有很多人在看,最多时,一条微博阅读量达到一千多万,再通过记者报道,这个量就越来越大,我们需要传递的信息就都发出去了。邓飞先生后来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倾向于认为这是不实传言。

南方周末:你现在如何看待民间环保人士?

张波:我觉得都是非常宝贵的,他们忧国忧民,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作为政府部门,就是要考虑怎样把这些热情转化为正能量。我认为有两个前提、两个基础,一是爱国,二是公益。首先要爱这个国家,第二个就是公益,就是我们是公益事业,你别拿这个赚钱。两个基础就是务实、理性。

政府不要怕阴暗面

南方周末:这起风波对你们有哪些启示?

张波:第一,政府要公开信息,要支持公众监督把阴暗面亮出来,不要怕阴暗面曝光。第二,政府要顺应民意认真整治。第三,整治效果依然接受监督。只要坚持这样做,就一定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良性互动的大格局。构建大格局,也是山东环保的一个政治策略。

在这场风波中,我们感觉到跟群众之间的割裂感,我们认为很有道理的,可就是讲不通,跟老百姓一说话就被骂,所以,环保系统很多同志也觉得非常委屈。其实,山东这些年在水污染治理上取得了很大成果,大家不表扬也就算了,但还要骂我们勾结污染企业。

南方周末:你们怎样处理网络骂声?

张波:大家举报山东环保的一些问题,我们没有一个是掩盖的,包括讽刺山东环保的,我们直接摆在政务微博上,同时对举报问题展开调查,再把调查结果发到微博上。无论骂也好,批评也好,举报也好,山东省环保厅网站没有黑过任何一个网友。我记得有个老批评我们的网友还写过一条微博,说“他们怎么什么都敢公开”,这是他微博上的原话。

南方周末:当时,你们在官网上还开设了一个用水泵向1000米地下排污的网络调查,公众投票结果怎样?

张波:大多数网友还是相信有这回事。

南方周末:这说明公众还是不信任环保部门吗?

张波:实际上给我们上了一课,这一课既有观念上的,也有方法上的。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中国的环保有点脱离群众了,环保部门不善于做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南方周末:是什么导致中国环保工作脱离群众?

张波:不光是中国环保,我们有很多工作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了群众,简单说是在体制内自己干,而群众的参加度不高或不大,另外信息公开也做得不够,从而导致我们老是挨骂。其实,是可以改进的,也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南方周末:这件事后,你们说要在一年内全面调查山东省地下水污染状况,现在有什么阶段性成果或发现?

张波:这是针对地下水源地的调查,结论是设区市一级的达标率在90%以上,县一级的达标率80%以上,乡镇一级的70%以上,广大农村地区的差一点。

为了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感官来理解、判断和监督环保工作,我们设置了一套描述性指标,说水质好不好,就看河流里有没有鱼。说PM2.5,就看蓝天、繁星闪烁。

南方周末:但这一年来,山东地下水污染、河流污染的新闻并不少见,为什么达标率会这么高?

张波: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行政区划边界地带的中小企业更容易出事,但是,全省各地饮用水源地安全保护工作一直很严格,尤其在设大市区的水源地达标率并不低。即便有90%、80%、70%的达标率,剩余的不达标率也很高,所以,我们未来的环保工作并不轻松。

当然,也并不像之前所言的“全国城市地下水只有3%是基本洁净”的那么耸人听闻。

南方周末:你不觉得达标率和群众常见的新闻也是脱离的吗?

张波:坦率地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达标的,正好说明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

不按企业可行性定排放标准

南方周末:2000年你调任当时的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是因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当初你对山东水污染是什么印象?

张波:十年前,你如果问国内外环保专家,南水北调东线治污有没有可能,回答十之八九说可能性不大,大家尤其非常不看好南四湖(东线最主要的治污点)治污。当时有领导问我能不能治好,一圈走下来我说几乎没有可能。

南方周末:可你还是接招了。

张波:没有可能也得往前冲,2001年的山东已经连续五年大旱,无论如何要突破缺水瓶颈,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对山东意义非同小可。我刚到省环保局时,一直思考这局棋到底该怎么下,因为南四湖面积31000平方公里,流域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00人,湖区有些水域不仅没有鱼,甚至连芦苇都不生长。经过十多年努力,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通水,这标志着当年国内外广泛担心的治污难题已经被攻克了。

南方周末:这局棋到底是怎么下的?

张波:坦白地说,10年前,真正理解这局棋的人并不多,有些措施出台时,甚至不敢明确把想法说出来,因为大家确实不理解。经过摸索,这条路子才逐渐清晰起来。现在回过头来看,南四湖治污真正的关键棋有那么几步,其中第一步就是制定排污标准。

山东在2003年就开始实行后来在全国十分有名的造纸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到后来大概形成了十五六个系列标准,最终形成了流域性治污标准。

可以说,这些标准严格到了许多高污染企业都没有办法治的程度,严格到了发达国家类似行业也没有达到的水平,我们甚至剥夺了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

南方周末:为什么要定企业都没法治的标准?

张波:我们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定得比较宽。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一些人认为,我们制定标准首先要看这个行业有没有治污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行业没有可行性,就不应该加严标准。

这个观点猛一听好像是正确的,但恰恰是这样貌似正确的观点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它错就错在把企业治污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当成了标准加严的唯一前提。我反问一句,如果某一个污染行业始终没有治污的可行性,我们难道能够永远容忍河流里没有鱼,永远容忍天空如此糟糕吗?

“你不就是要搞垮山东造纸业吗?”

南方周末:加严标准首先对准哪个行业?

张波:我们首先拿造纸业开刀,那时,一个造纸厂可以污染一条河,造纸行业占整个排污总量的80%。当时造纸行业外排废水COD的国家标准是450毫克每升(单位同下),而且还正在酝酿放宽到800,因为450的标准执行多年仍很难稳定达标,尤其造纸黑液,因此有人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把标准放宽到800。

南方周末:山东是怎么做的?

张波:山东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把COD标准定在120,决定用8年时间逐步加严,争取到2010年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长的水平。为什么选择2010年,因为按照当时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2012年山东要达到小康社会。而从环保角度看,如果条条河流没有鱼,那算什么小康社会?

南方周末:当时造纸业如何抵触的?

张波:一片哗然。有人说,你加严山东标准,也不能比国家标准严三倍还多,严到企业都没法子治了,你这不是胡来吗?你这样做不就是要把山东造纸行业搞垮吗?坦率地讲,我们压力非常大,2002年想去突破这一点非常困难,相关排污标准连评审会都很难通过。当时山东少数先进的造纸企业支持我们,而大多数企业几乎是坚决反对。

南方周末:让你坚持最严标准的想法又是从何而来?

张波:老百姓不可能永远容忍河流里没有鱼。让河流恢复鱼类生长是一个刚性目标。如果鱼都不能生存了,长期来看人还能生存吗?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2010年是我们依据省委战略部署确定的应当解决问题的时间节点。从2003年到2010年,这八年就是造纸行业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果能够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这个行业的路就会越来越宽广。我们用八年时间逐步加严就是兼顾了造纸行业治污的经济技术可行性。

南方周末:要统一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思想是不是也比较困难?

张波:当时造纸业可是各地的财柱子,从最初七百多家,关到剩下的两百多家,要再关就很难了。记得有一次政府内部开会,曾经有经济部门的同志拍着桌子说,今天在这里研究问题,要考虑十年之后如何为山东的造纸工业负责任!

还有一次,一个全国造纸行业领导到山东开会,他在主席台对在场的造纸企业老总们讲,你们一定要顶住,山东环保净胡来,如果你们顶不住,全国造纸行业都可能出问题。

南方周末:当你听到这句话时怎么想?

张波:刚开始有点伤心,后来听太多了也就习惯了。我有一个特点,看准的东西,你要想让我不去推行那很难,我会拐弯抹角把它弄下去。

南方周末:那现在怎么样了呢?

张波:现在十年过去了,山东两百多家制浆造纸企业还剩下十几家。单看数量,好像这个行业真的不行了。但是山东造纸行业的规模和利税分别是十年前的2.5倍和4倍,高居全国同行业前列,而且你看看股市上活跃的造纸企业,差不多都是山东的。

不能就环保论环保

南方周末:山东提出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体系,在当时行得通吗?

张波:就山东而言,我们搞了另外一个体系的劣五类水标准,当然,包括国家层面对水的考核标准。而你说要搞另一个劣五类水标准,那连商量都不能商量的,更不可能单独批准给山东一个标准吧。

南方周末:工作最终怎么做通的?

张波:就是以常见鱼类稳定生长为目标,大家为了河流恢复鱼类生长而奋斗,这个目标老百姓是认可的,而且符合山东实际的,没有鱼,先解决有鱼。

当时国家环保局也就是后来的环保部对山东环保一直非常支持,在这个问题上也允许山东作一些探索,当然也有地方领导的帮助,他们支持先行先试,于是就有山东自己的标准。

南方周末:后来发现这个地方标准有效吗?

张波:经过治理,到2007年左右效果开始显现。到了2010年,山东不是一两条河,而是51条省控重点河流全部恢复了鱼类生长,只差8条就实现了所有省控河流有鱼了,为此,我们还向省政府领导建议打一场攻坚战,把剩下几条河的污染全部干掉,当时态度坚决,没有打算失败,后来真的做到了。

十年前,你在山东找哪条河有鱼,很难;今天,你在山东找哪条河没有鱼,也很难。

南方周末:实现有鱼之梦前后共投入了多少资金?

张波:实际上财政资金是可以统计的,但财政资金只占很小一部分,充其量不足总投入的10%。在我的概念里,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要靠社会。如果政府不能成功地把全社会调动起来,融合社会资金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话,环保工作一定是失败的。反过来说,当初这个标准很重要的启示也在那里,就是“融”,这应当作为中国环保事业很重要的一个理念。

南方周末:这怎么理解?

张波:在中国搞环保,实际上和发达国家有很多不同。首先是我们的国情。比如山东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的初级阶段还不会结束。第二,我们的人口密度很大。山东每平方公里有六百多人,美国大约就是几十个人。人口密度大,也就造成了单位国土面积的排放强度大,我们即使是像发达国家一样努力,却得不到同样的环境成效。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现实。另外就是我们的政治体制,我们这样一个政治体制,只要方向正确、方法科学,是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我们提出构建大格局,就是要充分发挥我们政治体制的优势。

在中国搞环保,不能就环保论环保,必须跟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相融合,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相融合。融不进去,环保就走不通。我非常高兴看到十八大报告将这一条理念写进去了。

网罗天下